蔡立新:教书 育人 立德
作者:党委宣传部 李叔聪 发布时间:2011-09-07
优秀的教师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彰显师德的高尚,但最终都会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兼职主讲教师蔡立新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印证了这一点。
塑造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会计这一职业,要求准确客观地记录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盈亏结果,对于各种经济数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这样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诚信严谨的职业道德。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而远非道德现状。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会计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诚信缺失的隐忧。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各种违规操作层出不穷,且披着“合法”的外衣作伪装,于是各种假账就应运而生了。这些假账中,并不乏可以乱真的“杰作”,可见制假的人并不缺乏专业技能与经验,而是缺乏诚信。而经验与技能一旦失去了诚信的保证,就足以造成更大的过失甚至罪恶。
蔡老师不能容忍这些丑恶现象,更不能容忍自己的学生有朝一日会成为作假的高手。他坚信,消灭作假必须从源头做起,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诚信守法的职业道德观。这些学生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他们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迟早会面临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选择:是秉公办事,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还是拿原则作交易,换取非法收益。那时,究竟如何选择就完全决定于自己的职业操守了。
为此,蔡老师告诫学生说,会计是一个“高危”行业,如果你真的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努力恪守“诚信求实”的道德风范。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决不能仅靠抽象的道德说教,还必须辅之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他大胆进行了一项教学尝试:在计算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团队作业模式,团队领头人有权给团队成员—也就是自己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实际表现来打分。为了使团队负责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蔡老师还赋予他相应的责、权、利。
也许有人会问,由学生评价学生,难道就不怕他们因碍于情面而徇私吗?确实有这种情况。一开始,团队负责人把这项工作当成了例行公事,评价的结果自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蔡老师已在一定程度上预料到了这种结果。他之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次诚信测评。看来,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建立必要的评价监督机制至少暂时是不可缺少的。于是,他与团队负责人一起,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新进行评价,对于个别心存侥幸弄虚作假的学生,蔡老师会及时指出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在成绩上酌情扣减,以示惩戒,学生终于认识到评价工作的严肃性。从此,大部分团队负责人都能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并严守标准,不徇私情,使得评价的结果基本符合原先的设计目标。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诚信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来了。
作为一名出色的专业课教师,蔡老师完全可以只管教书,不问其他。他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如果干得出色,自然有他的一份荣耀;即便不幸出了什么差错,也与他没有任何干系。但他这样不计利害,“自讨苦吃”,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诚信的回归,图的是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真正承担起执行者与监督者的重任。从实际结果看,他成功了。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蔡老师总是喜欢观察学生,他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孩子从懂事时起,就开始有了极强的表现欲,到了大学阶段,降到了最低点。这突出表现在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上:他们不是积极回答问题,而是刻意避开教师的目光,尽量保持沉默。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怕回答错了遭到学生的嗤笑。
蔡老师认为,自信心不足绝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蔡老师有针对性地把评价点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对于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他给予热情的鼓励,以便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回答问题;对于那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会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如果属于性格上的问题,他就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这种正向鼓励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对于那些挫折感较强的学生,蔡老师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学习到择业,全程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有一名学生最初选择了国际会计(CGA)专业,后来觉得课业负担沉重,自己不堪承受,于是转回了注册会计师班。但变换专业后她仍然情绪低落,茫茫然不知所措。在万般无奈中,她想到了蔡老师。她对蔡老师说,自己特别没自信,希望得到蔡老师的指导。于是,蔡老师经常在课下找她谈心,鼓励她重塑信心。交谈中,蔡老师知道她的理想是将来进入会计师事务所,便鼓励她说,成功有3个要素:目标、方法和坚持。我可以给你提供目标和方法,但坚持却要靠你自己。在蔡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这名学生稳定了情绪,认清了方向,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临近毕业时,机会终于来了。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来学校招聘。那位学生满怀希望地前去报名,当看到录用条件竟有10个指标之多时,她又胆怯了,退缩了,觉得凭自己的水平和条件根本无法达到人家的要求。就在这进退取舍悬于一念之间的时候,蔡老师又对她说,会计师事务所鼓励自荐,你可以自己投简历,争取一个面试的机会。简历投出后,果然收到了安永和普华永道的回信,约她去面试。面试的结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位学生信心大增,又趁热打铁,参加了ACCA培训。在培训中她又找到了很多感觉,认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其实与常人无异。最后,她终于实现了理想。美梦成真,其乐何如,但她“埋怨”蔡老师说,如果能早点得到您的指导,我就不会退出国际会计班了。
要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蔡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千万不能偏科。因为课程的设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是无数教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结晶,只有把这些知识都学到手,在将来择业时才能从容应对。
他的这番话实在是有感而发。当前,一部分学生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有用”的就认真学,认为“没用”的就少学甚至不学。其实,即便从就业的角度看,这种学习方法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蔡老师对他们说,要知道,是未来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未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将来要干些什么。所以现在就应把要学的都学好,培养起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以便在将来获得更多的机会。
“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计算机会计专业的教师,他深知对于这样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教师既懂会计又懂电脑,否则,讲课的难度会很大。推而广之,一名教师只有在掌握了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后,才可能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受益多多: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又开阔了他们的学习视野;在校时,他们可以自觉加强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毕业后,他们又能胜任多种角色。所以,从他当教师的那一刻起就从没放松过学习。他以本专业为“点”,以相关或相近的专业为“面”,通过不断地扩展,最终达到点面结合。但这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在本校修完了城市经济研究生和会计研究生课程后,他现在又在攻读企业管理博士生课程。
在担任计算机会计教研室主任后,他又自觉地转变管理机制,通过机制的转变让教师能够自觉养成教学质量控制意识,并引导、激励他们走“一专多能”的发展道路。现在,他们这个教研室成员已全部是博士(包括在读博士),成为全校唯一的一个全博士教研室。在他的带领下,“计算机会计学”于去年被学校推荐参评北京市精品课程,并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一等奖;《计算机会计学》教材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本人也于2007年荣获北京市会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教师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课堂教学必须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才能巩固学习成果,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蔡老师带学生去公司实习,公司给他们布置任务,让他们搞财会软件的维护、分析。此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欠缺的尴尬,从而想到了蔡老师平时对他们的反复告诫:能力、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否则,将来是胜任不了工作的。
在蔡老师的学生中,也确有不分“冷门”“热门”,一概认真学习,最后凭借自己的实力掌握住自己未来的成功事例。在电算会计课程中,软件设计一向被认为深奥、枯燥,因而受到一些学生的冷落。但有一位学生偏偏酷爱这门课。蔡老师为了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特意给他开设“小灶”。在一次去中石化实习时,公司让他搞一个财务软件的维护、分析和设计,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给公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毕业后,马上被中石化聘为正式员工。
在蔡老师看来,指导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只是一个初步的目标。他经常思考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价值的人才,只有创造价值,才能在为社会增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是他经常向学生倡导的价值理念,也是他在教学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独具魅力的班主任
2006年9月,由于蔡老师在教书育人中的突出表现,学院党总支又决定让他担任06级国际会计班的班主任工作,他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首先制定了班委会管理制度,提出了班委会的组建办法,并明确了每一位班委会成员的职责。这就是他常说的“制度导向”管理思想。他要求在行事中把有关的原则、规矩、办法都事先在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然后用制度来引导学生参加各项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切实在工作中勤勉履职。
这个融入了蔡老师的理想与风格的班集体,很快就有了不俗的表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学院中名列前茅,文艺、体育活动也搞得可圈可点,其中最突出的要数李辰歌同学了。她一直担任文艺委员兼组织委员,频繁的社会活动与勤奋的学习是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在安永会计知识大赛中,她获得了华北地区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能够在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6所名校的高材生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说明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发展潜力。
这件事也给了蔡老师一个启示:与名校相比,我们虽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竞争力。只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人才来培养,鼓励他们不懈追求、永不服输,那么,他们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从此,他更加自觉地追求卓越,一定要使这个班集体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他大力提倡学生参加各类文体训练、比赛,力求通过文体活动形成一个“气场”,也就是一个团结而有朝气的班集体。老实说,他的运动水平并不高,但他仍旧与学生一起打乒乓球,并担任足球赛的裁判。有时活动经费不能从正常经费中支出,他就自掏腰包。如果学生在比赛中获胜,他就请他们吃饭,以资鼓励。借吃饭的机会,他又更多地了解一些班里的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在蔡老师的带领下,06级国际会计班在会计学院各项课外活动中被评为“文艺之星”和“生活之星”,同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他本人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仍怀念着蔡老师,每当他们面临人生的岔路口时,总会征求他的意见与建议。在他的指导下,有的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然后又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学生调整了心态,摆正了位置,从宾馆的前台主管一直当到了宾馆副总。在工作中随时向他请教业务问题的学生就更多了。在学生的心目中,蔡老师永远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也许,这才是对蔡老师的最高褒奖。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杂志2011年第2期